从盛夏燥热难耐的文化场所,到“高大上”的海峡文化艺术中心;从通过收音机收听文艺广播,到现场欣赏名家名段;从一年难得看上几回文化演出,到一周多次的文化活动……改革开放40年来,福州群众文化活动从“单调沉寂”到“丰富多彩”,不仅大大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获得感、幸福感,而且为福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,让有福之州因文化而更加美丽、更加幸福。
文化设施:从“陋”到“美”
7日晚,65岁的金建琳带着女儿一起到海峡文化艺术中心观看话剧《莎士比亚别生气》。她告诉记者:“到海峡文化艺术中心观剧是双重文化享受,不仅剧目精彩,而且艺术中心造型优美,拥有世界一流的舞台设计和声效设备。”
金建琳回忆,改革开放初期,福州文化场所不仅少而且简陋。即便是在市工人文化宫影剧院、光荣剧场等当年“高档”的文艺演出场所,因通风等条件不好,一进门便有阵阵异味传来。座位排列局促,若有观众临时离场,同一排的观众就得起身让路。一到盛夏,大家就会带着扇子观看演出,“因为当时空调还是奢侈品,文艺演出场所里只有电风扇。观众如果不带扇子,看完全场便浑身是汗,像是刚跑完步”。
金建琳深有感触地说:“从文艺演出场所来说,改革开放40年来,福州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”
记者从市文广新局了解到,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我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逐步完善。特别是2015年以来,我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,多方筹措上百亿元资金,解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较为薄弱、与城市地位和市民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,海峡奥体中心、福州市图书馆新馆、海峡文化艺术中心、福清市文化艺术中心、永泰“六馆一中心”(文化馆、博物馆、图书馆、科技馆、规划展示馆、旅游体验馆和演艺中心)等一批市、县大型文化设施拔地而起。
去年,我市完成173个乡镇(街道)综合文化站、2310个村(社区)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达标提升工程,广电设施覆盖面不断扩大,形成了功能完善、覆盖城乡的“省—市—县(市)区—乡镇(街道)—村(社区)”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