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礼记·月令》的写作时间,历来争论不休,有人认为是战国时代的作品,也有人认为是汉代儒生编纂。不管哪一种说法,至少在汉代,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和时令相关的礼制系统,上到天子,下到庶民,都在这个系统的规范之内。
“暖风熏得游人醉”讲的是立夏
为什么古代天子“迎夏”,要穿红衣、乘红车呢?
在漫长的历史中,传统文化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体系,在这个体系中,天文、地理、气象、物候、哲学、文化等,一直在相互融合、相互影响。
比如五行,五行原本是阴阳家提出的概念,后来被儒家、道家、医家等吸收融合,逐渐成为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概念之一,万事万物都可以用五行来解释。
但五行和气候节令配合时,出现了问题,五行有五个,但季节只有四个。为此,古人把夏天的最后一个月单独分出来,称为长夏,对应五行中的土。普遍认为成书于汉代的《黄帝·素问》中明确提出,每年6月为长夏。这样一分,五行和四季就对应起来了。
春属木,其色为青。夏属火,其色为赤。长夏属土,其色为黄。秋属金,其色为白。冬属水,其色为黑。
五行流转,火始于立夏,对应红色,所以《礼记》中,天子要穿红衣、坐红车、骑红马。
再如天干地支,十二地支对应一年12个月,等于每两个节气对应一个地支的数字,比如立夏和小满,对应地支中的“巳”。这两个节气也有分别,古人认为“节为始,气为本”,其中立夏是节,小满是气,合为节气。
再如八卦,八卦对应四季,每季正好两个,不用调整。在气候方面,古人从八卦衍生出“八风”,古人把一年中的风分为八种,每45天换一种,分别对应八卦。立夏这一天,对应东南方“巽”卦,《周易》中说,“巽,东南也,主立夏”。《吕氏春秋》中说,“东南风叫熏风,巽气所生,也叫清明风”,“暖风熏得游人醉”,说的就是立夏时节“熏风”吹来的景象。
夏为何成为中华民族代称
夏是夏季的代称,也是夏朝的代称,同时还是中华民族的代称之一。自周代开始,古人就以华夏、华、诸华、夏、诸夏、中夏等自称。
这几种概念为何都用同一个“夏”字呢?
《说文解字》中说“夏,中国之人”,夏就是中国人的代称,这是它的原始意义,《说文解字》中的“中国”,指的是古代中原一代,也就是以河南为中心的黄河中下游地区。从破译的甲骨文看,“夏”字是一个明显的人形,有头有眼,有手有脚。与夏相关的字,如厦,从厂从夏,就是一个人在敞开的大屋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