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2年8月,上海新辟至西塘、桐乡、长兴、孝丰四条汽车客运专线,不仅进一步沟通沪浙之间的公路长途运输,减少旅客中转,也给人们旅行带来诸多便利。随着交通的日趋便利,人们脚下的路通了,旅游出行自然就走得越来越顺了。
发展 有闲有钱有条件
楼嘉军说到了几个推动个人旅游发展的时间节点和事件。首当其冲的便是1995年双休日制度的出台。1995年5月1日起全国实行双休日制度,假期给市民出游带来了时间上的可能性。但个人旅游在1995年并没有出现井喷式的发展。为什么?“1995年左右,上海很多行业企业内部调整,经济发展遇到了一段困难时期,这对大众旅游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。”
据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资料显示,1997年上海人均GDP在全国率先突破3000美元,达到中等发达水平阶段。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转折,这一经济发展向好的信号为后续个人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,老百姓口袋里有钱了,才是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关键所在。
20世纪末个人旅游大发展并不是偶然,另一个在世纪末出台的利好,彻底点燃了这个市场。1999年,国务院公布了新的《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》,“黄金周”来了。据统计,1999年国庆第一个“黄金周”,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,假日旅游热潮席卷全国。
与此同时,在1997年往后的十年间,中国铁路经历了六次大提速,大大缩短了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;1998年,以个人为服务对象的上海旅游集散中心诞生。“上海市民的出行圈也随之向1000公里以外的城市拓展,北方以北京为代表,南方以桂林为代表,还有中西部张家界、武汉、成都等一些城市成为上海市民出行的热门旅游城市。”楼嘉军说。
“虽然出行方式主要还是以列车为主,但也是有变化的。”楼嘉军说,研究显示,除了速度更快,人们在选择列车出行时,从最初选择硬座到软座再卧铺,形式看起来没变,实际上个人旅游的享受度已经在铁轨上悄悄地提升了,“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便是21世纪初春秋旅行社推出的‘海南包机游’的火爆。同时,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,出国旅游,特别是新马泰等东南亚国家,成为市民旅游的热门选择。”